3·15调查|42%车主个人信息被泄露,“隐私买卖”成顽疾
在2023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经济观察报联合腾讯汽车联合策划推出“3·15”汽车消费调查,围绕消费者在智能、新能源时代遇到的消费痛点展开全方位调研。
此次调研收到了880位车主的反馈。经济观察网记者梳理统计后发现,在关于“购买车辆过程中是否遇到过信息泄露问题”的回答中,有41.8%的车主遭遇了“购车或办理汽车金融业务后收到关联推销信息、电话”的烦恼,有22%车主个人信息被导购平台泄露,另有17.3%的车主“在未被告知的情况下被人脸识别,个人信息被录入4S店或直营店系统”。
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隐私成了新型的“商品”,在不同商家之间被大肆流转。目前,在各种网络平台上,只要消费者浏览了与汽车相关的内容,就有可能收到各个商家关于汽车内容的推送。究其原因,是消费者的信息被浏览过的网络平台收集,这些平台再将消费者的“浏览足迹”打包出售给商家并从中获利。
在线下,消费者的隐私信息同样无处遁形。在一些4S店中,消费者一进店就会被布置在店内的高科技人脸识别系统以及各种监控系统锁定,消费者的形象、举手投足都会被一一“记录在案”。
如果消费者在卖车网站上或者线下店内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那就会更加麻烦,因为接下来他将会受到大量陌生电话的“轰炸”。
“买车的时候,总会接到一些(4S店)的骚扰电话,比如自称是销售经理的,就会打电话来联系我,最多的是那个瓜子二手车(有新车销售业务)的。”一位有过多次买车经历的东风商用车车主告诉记者,这个事情确实对他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特别是当我忙到飞起的时候,突然进来个电话,我以为是客户,但实际上都是骚扰电话”。
另一位来自长春的本田车主也对此不胜其扰。他表示,自己在买了新车以后也“总有一些像(推销)保险之类的(电话)”,而自己却并不知道这些打电话的人是从哪里得到了自己的电话号码。
实际上,车主个人信息被泄露的事情在消费市场上长期存在。而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一问题开始变得复杂起来。
原本消费者的信息泄露多集中在购车环节,被泄露信息的种类也多为网站浏览记录、个人联系方式等,但在如今的智能汽车时代,行车数据、车主用车习惯等更多的隐私信息成为车企赖以提升车辆各种性能的基础。因此在4S店之外,一些车企也成为了利用消费者信息的新主体。
在特斯拉汽车多次出现“刹车失灵”现象、蔚来汽车数百万条车主信息遭泄露等情况出现后,人们关于行车数据等信息属于谁、车主是否有权利调取数据、如何保护存放在企业端的车辆数据,以及车企如何合理利用车端数据等问题,成为新汽车时代消费者们关注的焦点话题。
为了规范各市场主体对汽车数据的收集及使用,国家层面已于2021年出台了《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下称《规定》)。《规定》提出,收集汽车数据信息,需要取得被征集人的同意。《规定》还明确了汽车数据安全主管机关,表明管理归口到网信办;同时还对什么是重要数据、运营者及个人信息等概念有了较为明确的定义,例如《规定》指出个人信息包括车主、驾驶人、乘车人、行人等的个人信息,以及能够推断个人身份、描述个人行为的各种信息。而运营者收集个人信息应当取得被征集人同意,法律法规规定不需取得个人同意的除外。此外,《规定》对汽车数据收集、分析、存储、传输、查询、利用、删除等行为提出了规范要求。该规定已于2021年10月1日起开始施行。
尽管汽车行业各方一直在呼吁加大力度保护车主隐私,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法,实现中侵犯车主隐私的事件依旧层出不穷。未来,在汽车向第三极智能终端演变的过程中,消费者在车内停留的时间或将进一步增长,同时消费者在车内使用的各种功能也将留存更多的数据,汽车本身是否成为商家获取消费者“足迹”的新渠道?
解决车主隐私保护问题任重而道远,需要相关职能部门、车企、网络平台等各个参与方共同应对。
来源:经济观察报|记者 王帅国
本次调研数据部分来自腾讯新闻以及腾讯问卷样本库(卷叔填填圈)。